+86 13979804557
源自祖传的柴窑——复兴柴窑技艺,传承民族文化
景德镇柴窑烧成技艺已有千年历史。据了解,柴窑构造比较复杂,以松柴为燃料,发展到现在更是要求要以松柴中好的马尾松为燃料,火焰清净,不含硫磺,油质感强,对瓷器呈色有利。同时适应颜色釉、青花等多品种的烧成,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柴窑烧制的产品被视为珍品,享誉中外。
然而,在煤窑、电窑、气窑普及的时代,柴窑烧成这一传统技艺却面临着后继无人、濒临失传的现状。祖传窑的创立使冯氏在柴窑烧造传统陶瓷技术上得以延续,让祖辈们上千年的智慧结晶得以传承。
祖传窑,以纯天然原矿产原料为釉,以全手工技艺制坯及绘画,再晾晒数日,待烧时,装入匣体,由满窑师傅搬入窑內。
柴窑不似现代烧成工艺,窑位不同,温度气氛亦有差别,所以应依据经验,将不同器形,不同工艺瓷坯,放置不同窑位。封门后,便是点火烧成,柴窑以松木为燃料,消耗极大,业界有一担瓷器一担柴的说法。
烧一窑瓷器需要用到大量马尾松作为原料,要烧36小时左右才能将瓷坯完整瓷化。这一阶段,也是柴窑最精深所在,把桩师傅须有几十载功力,才能成功烧出一窑瓷器,观火测温,气氛控制,都是依据眼观,耳闻,凭经验而定,稍有疏忽,恐怕前功尽弃。
把桩师傅郭镇荣
柴窑和现代窑最大的不同,在于因为入柴口只有一个,所以窑洞前后、上下位置是有温差的。这本来是劣势,但古人很有智慧,他们在同一个窑炉里面烧制不同的器型和釉面,合理搭配,特别是颜色釉形成了“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”的效果。
柴窑讲究的是“一满二烧三熄火”。一满,是指将瓷器放进匣钵里,并按每种器型、胎质的特性安排在窑的不同位置,柴窑和现代窑最大的不同,在于入柴口只有一个,所以窑洞前后、上下位置是有温差的。这本来是劣势,但古人巧妙地利用这种劣势,在同一个窑炉里面烧制不同的器型和色釉,合理搭配,竟形成了“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”的效果,而现代窑,一窑出来品种单一。
二烧,指的是烧火的过程,匣钵码进去之后,就要封门了,所以温度的调节全靠眼睛观察。柴窑在烧制时,里面的最高温度能达到1330 至1350 度左右。而现代窑,一窑出来品种单一。柴窑烧的瓷器不仅胎骨细密,而且釉面细腻肥润。虽然工艺复杂、成品率低,但一旦看到这些瓷质非常好。
三熄火,就是用两天时间将窑温均匀降下来,让瓷坯得到最美的幻化。把控窑内温度的同时,还讲究“天有时,地有气“,春夏秋冬四季地气、气压、气流、风向的变化,晴天、阴天、雨天、冷天、热天的变化,都会对柴窑火性有影响,当然瓷器烧成的质感都会有不同的体现。而气窑,电窑则不需考虑上面因素。
柴窑这种古老的烧瓷方式难度相当高虽然一窑的成败取决于柴、火、窑之间的关系,但起关键作用的一定是人。所谓「看窑烧窑」,靠的是眼力,凭的是经验,装钵、满窑、烧窑,乃至进柴时一捧柴的重量、歇火时截窑门的时机都有说道。不仅把桩师傅,也就是烧窑的总指挥,要有几十年大窑把桩的成功经验,每个环节都要有功力深厚的老师傅掌控才能放心。
就「祖传窑」来说,属于典型的家族传承窑口,其先祖在清朝康雍乾年间就为皇家官窑担任把桩烧造贡瓷。而如今,想要把这么多老师傅凑在一起是很不容易的,所以像这种规模的大窑,则成为了柴窑烧造技艺非常难得的传承存在了。
继承了先辈把桩的经验和技法,在祖传窑上进行传承、保护、发展,同时,坚持“原坯烧制、古法流程”的经营宗旨,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。由于柴窑具有其他各式陶瓷窑炉难以兼备的优点,加上独特且井然有序的烧成工艺,如今的祖传窑不仅能烧成精良的各类瓷器,更能适应各种传统色釉,尤其是名贵颜色釉产品的烧成。特别是擅长于颜色釉,对颜色釉烧制的稳定性掌握非常纯属。
冯氏把桩技艺的精深,甚至和天气、松柴的湿度有关。祖传窑本着"原坯烧制、古法流程"的原则,烧出的青花色彩沉着,温润如玉,有如谦谦君子。郎红艳而不俗,钧红沉稳含蓄,犹如唐宫佳丽。受到专家和收藏家的一致赞赏。
祖传窑,恪守工匠精神,传承古法技术,打造当代精美陶瓷。